孔子简略

孔子(公元前552或前551 - 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后期鲁国人。是儒学家派的创建者,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孔子原属殷商一族,先世是宋国的大臣,后迁于鲁。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,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,对传统的礼,乐,射,御,书,数六艺十分熟悉。孔子天资聪颖,又极为谦虚好学,故而学识日进。到30岁左右,已经已博学知名于世,开始招收门徒,转授《诗》,《书》,《礼》,《乐》等古代文化典籍。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,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,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,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,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。孔子早年曾在路过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,牛羊的小官,都能恪尽职守。因鲁国内乱,一度旅居齐国。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,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。年过50后,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,做到司寇,主管鲁国司法工作。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,消弱卿大夫权力,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,最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。这段做官的时间,大约不超出五年。此后,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,奔走各国,先后到过卫,曹,宋,郑,陈,蔡,楚等诸侯国,并曾在卫国,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。然而,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,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,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。在这段时间里,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,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,社会的重大问题,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。在公元前484年,经过大约14年的流浪生涯之后,孔子终于重返鲁国,将余生精力贯注于文化,教育事业。他一边继续讲学,一边整理文化典籍,对《诗》,《书》,《礼》,《乐》,《易》,《春秋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,编成最后的教材定本。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,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。生活上也迭遭不幸,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,子路都先他而死。公元前479年,孔子病逝于家中。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,弟子们为孔子举行隆重的葬礼,并守孝三年。

Monday, January 23, 2012

新年快樂

關丹林明路,太上老君廟恭祝各界: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五穀豐登。

在中國傳統中認為神聖,尊敬,威武,成功及氣氛非凡事物都是用來表示“龍”。

“龍”又可稱為帝王的象微,代表著至高無上,具有無比的神力。

難得12年一次生肖之一的“吉祥金龍”,配合關丹太上老君廟,全馬唯一長達2700尺列入大馬記錄大全的“太子金龍”,由龍尾入,龍頭出,走一圈轉好運,所謂:“龍尾起步,步步轉好運,再接金銀寶,財源自然滾滾來。”

摘自星洲日報(2012年1月23日,星期一)